听新闻
放大镜
岂能为博眼球滥用患者流调信息
2021-05-20 09:29:00  来源:检察日报

  《可恨!26岁石家庄女子确诊前连续六天下班兼职》,一条以此为标题的视频在网上引起风波。17日,智慧长沙(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官微)向公众作出道歉声明,称已对视频编审工作人员作出开除、撤职和记过处分。

  事实上,表现欠妥的并非智慧长沙一家官方媒体。在石家庄公布该名确诊患者的流调信息后,一些媒体以“26岁女子14天内辗转30多处公共场所”为信息卖点,试图向公众塑造一个社会活动复杂、传染范围广的患者形象。等到这些看似真实实则充满偏见的新闻广泛传播,甚至不明真相的网友将当事人骂上热搜几天后,关于患者的真实画像才被清晰勾勒:女子在医院上班,每天下班后到一家教育机构兼职补贴家用,身为母亲的她还带孩子看病,购买生活必需品,如此辛苦奔波,平均下来一天也不过出入两三处地方。关键是——她没有违反防疫规定。

  流调信息成了人身攻击的工具,这对流调及防疫工作百害无一利。回归到一个基本问题:流调究竟为了什么?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均明确,流调是为了保护其他人不被传染,控制疫情传播。配合流调工作、及时全面上报个人行程信息,也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所以,流调信息是用来供公众参考,比对个人活动轨迹,辨别传染链条的,绝非大众批判患者生活的依据。

  更何况,自去年疫情防控以来,对于故意违反防疫规定、刻意隐瞒流调信息造成疫情扩散的,相关部门均依法追究责任,司法机关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也依法从重惩处,高效高质办理涉疫情案件。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并不需要媒体道德审判帮倒忙,特别是有些媒体有意歪曲事实,误读滥用流调信息,制造防疫焦虑误导公众、渲染恐慌,以此博人眼球赚取流量,这无异于在公共利益上吸血。

  被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依法受法律保护,泄露流调中的隐私信息或进行歪曲解读引发网络暴力,可能会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也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媒体在传播、解读流调信息时,应谨守客观真实立场,将重点聚焦在流调信息科学使用上。

  除却对流调作用的错误认知,一些媒体也暴露了对防疫政策缺乏正确把握。动辄“震惊”于流调中普通群众的生活轨迹,对所谓“14天去过30多个公共场所”大书特书,全然不顾涉事地区防疫政策规定,将科学防疫政策中的正常生活节奏妖魔化,一味夸大正常活动的危险性。

  现在,中央要求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一刀切、一把抓的粗暴作风又怎能在媒体先行?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也要发出抗议:可恨!媒体岂能为博眼球滥用流调信息误导公众?

  编辑: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