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老先生
2021-07-26 16:34:00  来源:检察日报

  学校收到一万个口罩和一些学习用品,寄件人一栏只写了个“老先生”。

  好在有电话,工会主席打过去,听到一口乡音答复说,尽点绵薄之力,表示一下对家乡教育的支持,还说认识我。工会主席向我提起“老先生”,我笑了:“这人我确实认识。”

  老先生当年上学晚,老师点名,发现教室后头坐着一位比同龄人高一两个头的孩子,就开玩笑说:怎么还有一位老先生啊。于是,我们在哄笑声中记住了“老先生”。

  老先生因为家里太穷,错过了入学年龄,但他学习能力强,老师稍一讲解就能明白,有些老师不讲的他也能懂,我们经常向他求教。课间,他还带领我们踢毽子、跳绳、做运动。班主任说:我不在的时候,大家有问题就找老先生。有此号令,老先生俨然成了“副班主任”。

  上学没几年,老先生因为家庭原因,又回家放牛了。但他一直头脑活络,口算心算都很快。他是村里较早进行粮食购销的人之一,那时可没计算器,他报的钱数却次次精准。有一回,父亲找他卖小麦,晚上回来核账。父亲说了单价和斤两,让我算。我拿出草稿纸,列起竖式,一步一步,生怕算错。账对上了,父亲没表扬我,却对老先生大加赞赏:“人家比你就大几岁,也没读什么书,可一看秤钱数就报出来,真行。”

  老先生收粮食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大家都爱把粮食卖给他。他为人仗义,外面来调货的老板也爱找他。有人给他出主意,说给粮食里加点料,反正那些老板也不看。老先生眼一瞪:“他们不看天在看!”

  村里人常说:“读书要看天分,没天分,怎么读都没用。你看曹老师,那就是读书的料。”每次听到这话,我都颇感惭愧。我一直觉得老先生才是读书的料,只是生不逢时,可惜了。

  老先生的儿子很争气,考上外地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老先生卖掉了产业,搬家去了儿子的城市。粮食收储他早不做了,听说在搞食品批发,生意很好。

  这次老先生寄来的东西里还有一封信,信中说:“孩子们,现在条件好,一定要努力读书,没文化不行的!”

  我记得,老先生本名叫刘德兴。

  编辑: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