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
2024-01-26 14:19:00  来源:检察日报

  庄子认为人们离不开衣食等物质条件,但过度的物质享受对身心有害,因此要有所节制,“不以物害己”“不与物迁”“不为物役”,应该淡泊名利,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廉政不仅是历朝历代政权建设上关注的焦点,而且是历代思想家乃至百姓所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们或提倡道德教化,或提出以法而治,或主张平等爱民,或追求清静无欲,就如何实现廉政问题各抒己见,表达了对廉政治理的向往,形成了百家争鸣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推动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

  1.

  儒家强调“民本”。孔子认为为政者要爱民,爱民在于利民,应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则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孟子认为为政者应施“仁政”,主张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争取民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而荀子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为民的问题才能实现廉政,他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闪烁着耀目的光辉。

  儒家还强调德法兼治。孔子主张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德政的关键在于为权者自身加强官德建设。孟子除了主张为官者要加强道德修养,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还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思想。

  与孟子相区别,荀子在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同时,更突出法治的重要性,提出“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思想,崇尚礼义,完备法制,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荀子认为,法律应该起到“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的目的,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主张“正法以齐官”,主张对违法犯罪的官吏加以惩处,使“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民贵君轻”“立君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爱民、惠民、利民主张,尽管这些思想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仍蕴含着很多积极因素,至今仍闪烁着现代价值的光芒。我们要批判继承儒家诸子的廉政为民思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2.

  法家认为,法治是实现廉政的根本所在。管子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所以,他主张“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管子又说:“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在奉法方面,法家学派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管子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韩非子也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不同于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法家强调通过严刑峻法来惩治贪污腐败。管子认为:“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韩非子也认为:“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他强调官吏不能虚伪不实、贪赃枉法,否则依照律法惩罚之。

  法家宣扬的“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墨子把“廉”作为人的重要德性提了出来,认为君子之道有廉、义、爱、哀“四行”。墨子指出,社会之所以“淫暴寇,乱盗贼”,主要是因为贪官污吏“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所以,墨子极力主张整顿吏治,“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只有加强对官吏的治理,正本清源,实现廉政,才能使民心淳朴,社会稳定。

  墨子还主张“尚贤”。墨子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得出“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命题。他说:“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认为不管地位高低和出身如何,只要有“德、能”,都应提拔。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在选拔官吏问题上,墨子主张“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主张全面考察选拔对象。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

  4.

  老子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即反对制定森严的法令,只要统治者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戒欲戒奢。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局限性很显然,但是他的思想依然振聋发聩:“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过多追求名利、积敛财富,必定遭到惨重损失,为官者要清正廉洁。

  庄子认为人们离不开衣食等物质条件,但过度的物质享受是对身心有害的,因此要有所节制,希望人们能“不以物害己”“不与物迁”“不为物役”,而应该淡泊名利,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此外,庄子还针对当时欲海横流的社会实际,尖锐地指出:“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道家思想紧紧抓住了廉政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掌握了消除腐败的命门——戒除贪欲。人的欲望纷繁复杂,是无穷无止境的,如果不给其戴上“紧箍咒”,势必会造成行为失据、贪得无厌。遏制腐败就要解决“不想腐”“不敢腐”和“不能腐”的问题,可以说“不敢”和“不能”为标,而“不想”为本。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节制欲望、戒欲戒奢,还是很有见地的。

  尽管先秦诸子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在客观上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在永不停歇的反腐败道路上,吸收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编辑: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