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就像拨开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根小棒,拥有了它,我们得以窥见曾经视而不见的天地造化和自然神奇;自然笔记又像一台寂静的孵化器,日复一日,孵化出我和家人的日常生态,让原本紧张焦虑的我,重拾内心的安宁与欢乐
“‘智慧之王所罗门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这一描述可能是历史典籍中记录的最早的生物学讲座,但人们似乎误解了这句话,演绎出了一个动听的传说:所罗门王会讲动物的语言……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相信后者是真实的。我很愿意相信所罗门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不用借助传说中的那枚魔戒。我这么认为,是有充分理由的。我自己就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不用借助任何魔法。……不用超自然力量的协助,我们就可以从动物伙伴身上获得最美的故事,那就是真实的故事。因为关于自然的事实永远比诗歌,哪怕是伟大诗人的作品中的自然都更美丽。”
这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中开篇的话。1950年,47岁的康拉德·洛伦茨写下了这些文字。这时二战的烽火已渐渐退去,但战争仍然带给洛伦茨的“博物学家的乐园”巨大的影响,书中所记录的种种动物,目之所及,只剩下了寒鸦。因此《所罗门王的指环》,也是洛伦茨对自己相处过的动物的追忆。
1.
洛伦茨的动物乐园在多瑙河岸边一个叫阿尔腾贝格的地方,“每年泛滥的河水,使文明和农业无法在此立足,这里绿柳成荫,草木繁茂,长满芦苇的湿地和沉寂的死水有成百上千公顷。这里是下奥地利州中部一个完全处于蛮荒状态的小岛,是拥有最原始自然风光的绿洲。”
“在古老欧洲的心脏地带,很难再找到一块这样的处女地了。这块土地的风景与其地理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在博物学家的眼中,当地有几种动植物是从美洲引进的,它们更凸显了这种反差。陆地上遍布着秋麒麟草,水中则是伊乐藻的世界;水塘中常常可见黄金鲈和鲶鱼。在岸上,有时还可看见体态笨重的雄鹿,略有些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它们源自弗朗西斯·约瑟夫一世引进到奥地利的几百头北美马鹿。那时,他的打猎生活正值巅峰时期。麝鼠也多得很,它们是从波西米亚一路下来的,那曾是它们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它们用尾巴拍打水面,发出串串清亮的警告声,与黄鹂甜美的啼声遥相呼应。”
康拉德·洛伦茨,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1949年以前一直称该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即后来的本能理论。他被赞誉为“动物世界的爱因斯坦”。1973年,他和卡尔·冯·弗里希和尼古拉斯·廷伯格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洛伦茨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其父是维也纳大学医学教授,父亲希望洛伦茨继承衣钵,但年幼的洛伦茨表现出了对动物的热爱,不仅学会了圈养动物,还对动物的习性了如指掌。1922年,虽然他在父亲的坚持下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医学,但也因此发现比较解剖学比古生物学更适用于解释生物的行为模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洛伦茨选择继续攻读动物学博士。
1927年至1935年,洛伦茨对鸟类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于1935年出版的《鸟类的社会行为》一书中,总结了他对30多种鸟类行为比较的研究,包括了鸟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行为以及诱发行为的条件。随后,他又将目光重点放在鹅和鸭类身上,并于1937年出版了《鸟类世界的伙伴》一书,首次报告了“印记现象”——洛伦茨认为动物天生就存在某些固定不变的行为类型,例如对出生后最早注意到的移动客体发生跟随依附的行为,无论这个移动客体是有生命的人或者无生命的物件。现在我们都知道,当鸟类破壳而出的时候,如果它第一眼看见的是身为人类的你,那它很可能就把你当成了鸟妈妈。
如果你看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伴你高飞》,你就会有生动的体会。13岁的艾米在一片树丛发现一窝被遗弃的大雁蛋,她小心地将它们捧回家里,并成功孵出一窝小雁,这群雏雁从此与艾米形影不离……洛伦茨在研究中发现,雏鸟的印记现象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30小时则永不会发生;小狗出生一个半月之内如果没有与人亲近,以后可能将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2.
“初夏的一个大热天,我和我的朋友兼助手塞茨打算为我们的灰雁拍摄纪录影片。于是我们组建了一支奇怪的队伍在美景间缓慢地穿行,这支队伍成员混杂,就像周围变幻多样的风景。打头的是一条大红狗,样子像是阿拉斯加爱斯基摩犬,但实际上是德国牧羊犬和松狮犬的杂交种;后面是我们两个穿游泳裤的男子,抬着一艘独木舟;再后面是10只半大不小的灰雁,走路时总是保持着灰雁那种高贵气质;尾随其后的是13只吱吱叫的小野鸭,它们排成一条长队,脚步匆忙,一直紧跟着前面的大家伙,生怕走丢了。队伍的最后,是一只奇怪的丑小鸭,它颜色斑驳,地球上就没有长得像它这样的生物,其实它是红色秋沙鸭和埃及雁的杂交种……”
动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系统,但对于洛伦茨而言,他似乎拥有“所罗门王的指环”,他能让寒鸦相伴左右,让猎犬忠诚不二,让灰雁一生相随。于是,我们幸运地读到了他的《灰雁的四季》《雁语者》《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以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所罗门王的指环》。
洛伦茨认为社会性动物经过长期演化,具有了一套用特定动作和声音表达情感的符号体系,这一思想继承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而我们人类也与其他动物相似,虽然动物与人类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人类的语言能力需要后天学习来获得,而动物在听到或看到同类的信号时则会以先天的方式进行回应。洛伦茨认为,人类是可以理解动物的沟通和行为模式的。
但是,只有对完全自由状态下的动物进行观察,人类才能做到理解动物的沟通和行为模式。因为动物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会充分地展示它们多样的个性。囚笼束缚了动物的思维和身体,严格的实验程序限制了行为的各种可能性。研究者需要放下科学家的尊严,成为实验中滑稽的扮演者。在《所罗门王的指环》中,为了验证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野鸭并不像灰雁那样亲近第一个见到的客体的原因,洛伦茨极力模仿野鸭妈妈呼唤幼儿的声音,对着它们呱呱叫。那天,花园外站着一群人,脸色煞白地看着这个满脸胡子的肥胖男人,一边走着八字形路线,一边不停扭头看身后的小鸭子,一边呱呱、呱呱叫……
在阿尔腾贝格这个地方,在洛伦茨的住处,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肆意妄为。动物们总是大摇大摆地朝洛伦茨及其家人走过来,从来都不会躲避。在别人家里,人们会喊道:“鸟从笼子里逃出来了,快把窗户关上!”但在洛伦茨家,他们喊的却是:“天哪,把窗户关上,鹦鹉要进来了!”洛伦茨的大儿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洛伦茨妻子发明了一项“笼子逆向使用原则”。当时,他们家来了几只渡鸦、两只大黄冠鹦鹉、两只獴狐猴、两只僧帽猴,它们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小孩和它们独自相处不太安全。所以洛伦茨的妻子想了个权宜之计:在花园里放了一个大笼子,关在里面的,居然是婴儿车,小孩子就坐在婴儿车里。
尽管洛伦茨的妻子努力对灰雁加以管教,但不幸的是,洛伦茨的父亲却让她的努力付诸东流。这位老先生很喜欢灰雁,他每天都会邀请灰雁到临近玻璃回廊的书房一起喝茶。一天傍晚,洛伦茨到花园去,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灰雁都不见了。他急忙跑到父亲的书房:24只灰雁正站在漂亮的波斯地毯上,簇拥在老先生身边。而这位老先生正坐在桌边喝茶、读报,还顺手一片又一片地给灰雁喂面包。
不过,这位老先生也有倒霉的时候——他在户外睡了个午觉,醒来之后气急败坏地不得不用手提着裤子回家,因为那些自由自在的淘气鹦鹉把他身上的所有的纽扣都啄掉了……
3.
“人类为了得到文明和文化的超然成就,就不得不切断自己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联系,这就是人所失掉的乐园,也是人为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把自己“降格”为动物的一份子,放任绝大多数的动物保持自然状态,这是洛伦茨观察野生动物并与它们和谐相处的方式。
不过,他也会在鱼缸里养鱼,用来观察它们的行为模式。他经常一个人盯着鱼缸好几个小时。一天晚上,在观察珠宝鱼时,他正巧看见鱼爸爸怎么带小鱼回家——这种鱼在鱼缸中有专门的栖息场所。那时鱼爸爸正在大嚼一节蚯蚓尾巴,一只鱼宝宝从旁边游过去,于是鱼爸爸就把鱼宝宝含到了满是食物的嘴里。“鱼爸爸嘴里鼓鼓的,待在那里不动了也不咀嚼。天啦,这可是头一次看到了鱼在思考!任何人几乎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心理活动’。”最后,鱼爸爸吐出了嘴里所有的东西,蚯蚓段和小鱼都沉到水底,鱼爸爸先饱餐了蚯蚓之后,再把宝宝含在嘴里带回了家。在洛伦茨看来,在这种悠然自得的时光中获得的领悟远胜于书本上的知识。
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法布尔的《昆虫记》,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瑞秋·卡森的《周遭之海》……每一个科学大师、文学大家的自然笔记,都让我们学会了与动物、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从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中国科普作家芮东莉说过:“自然笔记就像拨开大自然神秘面纱的一根小棒,拥有了它,我们得以窥见曾经视而不见的天地造化和自然神奇;自然笔记又像一台寂静的孵化器,日复一日,孵化出我和家人的日常生态,让原本紧张焦虑的我,重拾内心的安宁与欢乐。”
洛伦茨的阿尔腾贝格,是一片天然的湿地。它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人工湿地公园,整齐划一,任何非人工种植的植物都要被连根拔起;它是由不竭的湖泊、四季的风、温暖的阳光、碧绿的地衣,还有各种飞禽、野兽还有昆虫们,一起共同经营的家园,鸟儿和松鼠会带来种子,植物的多样性与动物共生共存。
洛伦茨所熟悉的一只渡鸦,不知撕坏了他们父子俩多少本书,多少次捣毁了家园旁边的鸭巢,但是某一天,当他沿着多瑙河散步时,他听到了一只渡鸦响亮的叫声。“我也叫了一声回应它。这时,处在高空的大鸟收起翅膀冲了下来,速度快得让人窒息,我感到一股气流向我涌来,突然它张开了翅膀减速,落在我肩膀上,轻若鸿毛。这一刻,我觉得它所做的一切坏事都得到了补偿。”这一刻,又让多少人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