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惜墨如金一两枝 以形传神最佳境
2024-02-27 17:18:00  来源:检察日报

  东晋画家顾恺之,素以宗教、人物、山水、风俗和历史画著称,尤以人物画气贯长虹,可称为华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人物画家。这位被后世称作“有苍生来所无”的文人画家,少年早成,不仅善画,而且书、诗、赋都为人所称道,时人有“痴黠各半”的评语:聪明而有点小狡猾,时而还装傻。

  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京师修造瓦棺寺,寺僧们向社会各界求布施,在捐款项中,没有一个名门大户是超过十万的,唯独顾恺之提笔写了百万。住持感到吃惊,知道他并不那么有钱,请他重写捐款。顾恺之不应,却请为他在寺内留出白壁一面。他入寺闭户,月余不出,画了一幅佛经中传说的学识渊博的居士像——维摩诘。肖像完成后,留下两只眼睛没有画。佛寺开门后,这堵“光照一寺”的壁画,吸引了大量观客,不几天,“施者填咽,俄而得钱百万”。维摩诘画像栩栩欲活,无怪唐代杜甫见了也不禁吟诵出“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的句子来了。维摩诘号金粟如来,虎头即顾恺之小字。

  顾恺之画人物得意的功夫是点睛,但有时他画的肖像,竟至数年也不点睛。当人们追问他原因时,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晋代一句俗语,意为“这个”,此处指眼睛。本来人的眼睛是最能传达人的内心感情与精神状态的,他之所以长时间不打开这扇“心灵之窗”,主要是为了体会人物的神情气质,直到成熟,才予下笔。

  顾恺之的美术作品,见诸于史料的很多,如唐代的《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及宋代的《宣和画谱》,都记录了他画过的人物、动植物、风景等,而所画人物,多半是他的同时代人。他喜欢描绘才华出众、个性张扬的文人。他的作品在唐宋时代保存的还很多,但到了元代,便逐渐减少了;至清初,仅可见他五幅画作,即《女史箴图》《黄初平牧牛图》《净名天女图》《清夜游西园图》《洛神赋图》,可是现在得以保存的,可以代表他的杰作,只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了。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现存我国最古的一幅长卷原作,它曾是清廷内藏的珍品,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英军劫走,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陈列。《女史箴》,本是西晋文学家张华一篇宣扬封建妇德的箴诫文,画家以画作予以分段描绘。从现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白描本来看,前后大概有11段。前4段描写春秋和汉代妇女品德的“模范事迹”。尽管这些古代事迹在今天看来无甚历史价值,然画家却以“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描技巧,把当时宫廷妇女的真实生活勾勒了出来,使这卷人物画有了难能可贵的价值。从艺术的处理上看,比欧洲一千年后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壁画上披露的形象,不知要生动多少倍。

  全卷最出色的是第四图《临镜梳妆》,画家细腻地表现了古代女子纤丽淑婉形象,有着中国线描艺术特具的韵味。《女史箴图》整幅长卷保持着典雅的均衡,把宫廷女性的玉立姿态,概括得恰到好处。无怪他的人物画被宋代《宣和画谱》誉为“天才杰出,独立无偶”了。

  自顾恺之提出“以形传神”的艺术理念之后,即成为后世画家把握客观对象的基本原则和最高理想。他们无论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总是苦心孤诣,力求呈现其内在精神。文人画始祖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渡水罗汉图》中三个渡水的罗汉情态各异,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传达出他们的内在之神。

  以文人山水画而论,仍以画出风神气韵为最佳境界。清代初年的著名画家释弘仁为描画黄山,遍游三十六峰,对山中的奇峰幽壑、云海烟波、苍松怪石进行了反复观察和描摹,创作出《黄山图》五十幅。“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他绘画中的黄山,不是可以指点的某处山峰,他绘画的是黄山的意境和气韵。

  古代文人画山水,常喜于奇山异水之间设置一亭,这是一种饶有趣味的现象。元代黄公望《题画》:“茂林石磴小亭边,遥望云山隔淡烟。”明代文征明自题《山水图》云:“长林日暮飘风发,并作溪亭五月秋。”画中幽亭虽小且空,但既是人观照自然的立足点,又是读画之人视线的聚焦点,山川灵秀之气尽汇于此,诚如苏轼《涵虚亭》所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苏轼画竹,从根到梢,一笔贯通,中间不分节。米芾看了大不解,求教于东坡。苏东坡饶有深意地反问:你几时见过竹子是一节一节往上长的?原来,他的着眼点不是拘泥于竹之外部形态,凸显的是它的神韵。“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方膺也长于画竹,而且尤喜画风中之竹。李方膺有诗:“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之所以如此,乃是有了狂风肆虐的反衬,方更显竹的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品性。

  梅花也是古代文人喜爱的题材,但他们画梅却惜墨如金,数尺画幅只留下一两枝倩影,却少有梅树、梅林的写真,这一点可以从众多的画梅题诗中得到证实,如刘基《题画梅》:“争似罗浮山涧底,一枝清冷月明中。”方孝孺《画梅》:“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之所以如此,也在于他们在画面上希图表现的,是梅花斗霜傲雪的风骨气韵。

  华夏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当我们放眼世界艺术之苑,便会发现何止是绘画有此卓尔不群的面貌,华夏文学、戏剧、舞蹈、音乐、雕塑等等无不有着迥异的面目,让人目醉神迷。

  编辑: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