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甜杆旧事
2024-03-25 16:02:00  来源:检察日报

  老家最早种甜杆应该是我出生之前的事,自打有了懵懂的记忆,甜杆就进入了我的印象中。甜杆就是今天的人们很少知道的甜高粱,是水果中唯一的茎用水果,也是水果中含纤维包括非膳食纤维最多的一种水果。

  淮河岸边特有的水质、疏松的沙土似乎特别适宜甜杆生长。沿淮河北岸居住的乡亲家家户户都种植着面积不等的甜杆,品种有红皮的,也有青皮的,连绵一片,郁郁葱葱,望不到尽头,如同青纱帐一般。种植的这些甜杆,就是他们家庭收入的一部分指望。

  种植甜杆可是一个细功夫、技术活——每年的二月二前后,就要剁甜杆育芽了。剁甜杆芽子的时候,专门挑选那些节与节之间苞芽饱满的甜杆剁。把剁好的芽子小心翼翼地装在一个筐里,绝不能碰伤芽苞。然后再选择一爿离宅院较近的空地,用铁锹深挖平整好,再在上面铺一层厚薄适中的河沙,把剁好的芽子一个一个地码在所铺的河沙上面,码好后,再用粪土把芽子薄薄地覆盖一层。每天黄昏时刻,乡亲们从院子里提上一桶水用瓢轻轻地、均匀地泼洒在上面,这叫润芽。二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为了给芽子保暖,免遭冻害,乡亲们都会在育甜杆芽子的那一爿地方找来几根韧性较强的竹竿撑成拱形,然后再用塑料薄膜覆盖上面。河沙能够很好地保湿,竹竿、薄膜搭建的拱棚又能保温,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不了几日甜杆芽子就密密麻麻地探出了尖尖的、嫩嫩的小脑袋,甚是喜人。

  待甜杆芽子扎出白嫩嫩的根须,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往地里移栽也是非常讲究:行距60到80公分之间为宜,在行距定了之后,要打上畦垄,两两相对,然后把甜杆芽子栽在畦垄上,株距一般定在40公分左右。栽芽子时两行相对的,下栽时,芽子都要向内倾斜靠拢,长辈们说,这样“甜杆抱的儿”才多,地里出的甜杆棵数就会多——“甜杆抱的儿”,指的是发芽分蘖。如果把芽子直直地朝上栽,就会“不抱儿”,即便“抱儿”也会很少,产量上不去。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抱的儿”太多了,长不高长不大,拉到集市上卖不出好价钱。一般一个芽子分蘖时留五个头就足够了,其余相对弱小的苗要剔除掉,这叫甜杆的“计划生育”。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越是这个时候,甜杆越是迅速地生长。乡亲们最害怕这个时候刮大风、下大雨。大雨瓢泼、狂风肆虐之际,甜杆林里的甜杆准会像喝醉了酒的汉子一样东倒西歪。每每此时,乡亲们在咒骂老天爷的同时,全家老少齐上阵——到甜杆林里扶甜杆。力量相对弱的老人或小孩,把倒在地上的甜杆用手扶正,力气大的用铁锹在根部培土。甜杆林里密不透风、闷热无比不说,甜杆长长的叶子好似锐利的刀片,胳膊、脸、脖子、手面等,只要是裸露在外面的部位,一不小心就会拉出一个血口子。纵然这样,也分秒不能耽搁,若倒伏的甜杆一两日不扶,甜杆就会弯曲变形,没了卖相。

  中秋节前后,太阳的狂躁减去了不少,变得昼热夜凉了。昼夜温差的加大,为甜杆糖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甜杆慢慢地变得甜了起来,这时候就有乡亲抢先拉着甜杆上市了。“又粗又长的甜杆,五毛钱一棵——”街面上的吆喝声已经在为甜杆寻找消费者鸣锣开道了。

  红皮甜杆和青皮甜杆长得高矮不差上下,可红皮甜杆的皮质稍显坚硬,青皮甜杆吃起来就略显脆爽些。用刀子把皮削掉,乳白的瓤塞进嘴里,轻轻一嚼,那种清凉、甜蜜的汁水滋润着味蕾,慢慢地周身也顿觉神清气爽起来。

  霜降节气一到,甜杆就要收获储藏了。家家户户依据收获的多少在地里挖窖,把甜杆根据大中小分拣好,再扎成捆,每捆多少棵都是有数的一样的,放进窖内,上面再铺上一层甜杆叶,封土储藏。储藏也讲究分寸,窖不能挖得太深,上面的甜杆叶不能蒙得太厚,否则就要烧窖。一旦烧窖,甜杆就只能扔掉,大半年的血汗就白流了。

  卖甜杆看行市,也论粗细长短。在那个卖甜杆的年代,最大的一棵能够卖上一块钱就是顶天了,稍小一点的八角、伍角算为正常,再小一点的两毛、一毛也照样出售。“货到地头死”,不卖,家里还多着呢,堆在那咋办?

  甜杆有了市场,贩子自然登门。在集市上零售能卖伍角一棵的,兑给贩子三毛就是不错了,得留给人家一定的利润空间啊!

  那年,临近春节,大哥和三弟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甜杆到30里开外的一个集镇销售,被当地的一个小混混讹上,“一棵五分钱,这一架子车我全包了,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汗津津地把恁么大恁么多的甜杆拉到地方,五分钱一棵,这不是明显的欺人吗?正在磨蹭之际,幸而当地市面上一熟人出现,给解了大围。

  甜杆笨重,管理麻烦,后来老家无人愿意再去种植。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为货物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南方的甘蔗在市场上随处都是,且又大又脆又甜,原来我记忆中的甜杆在市场上早已难觅踪迹,但我永远忘不了在老家种甜杆的那些事,忘不了在集市上卖甜杆的情景,以至于梦里还时常回味着吃甜杆时那种大快朵颐的情形。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阳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