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新家
2024-11-25 21:06:00  来源:检察日报

  远处的天空,一片湛蓝。脚下的苗家寨茶山村,阳光明媚。村口一条笔直的水泥马路打开了与外界连接的通道,入户道路纵横交错,依山高矮亮丽的砖瓦房随处可见。村庄平坝的几棵硕大樟树下,石凳上坐了许多人,闲聊的、下棋的、舞剑的……

  年近八旬的老汉蒲昌能手握长长的旱烟杆,嘴里不停地吐出顷刻即散的缭绕烟雾,偶尔,目光望向村落的西北方。那落沟湾凉亭坳小高地上,有着先烈们的家,有着13位亲人。那是一片渺无人烟的高山地,周围全是齐整的人工林,近处皆为一二十米高的水杉,苍翠欲滴。茂密的葛叶,一丛丛、一簇簇伏在冢上。那坟冢从东到西呈一字形排列,就像一道铁壁铜墙。

  70年前,蒲老汉还小,听到枪声就害怕。后来知道那是解放军与土匪打仗,胜利之后,茶山村的父老乡亲才得以享受和平与安宁。后来,那些牺牲的亲人们就一直“住”在村里。那么多年过去了,村村寨寨的人都住上了新房子,而保卫苗家安宁的先烈们仍然散落在偏僻的荒山野岭,这让身为守陵人的老人心里总是不安。

  蒲老汉一定还记得,前年,两位年轻检察官听了他讲述的故事后不久,政府决定将这些散落在他乡的英雄坟冢统一搬往新家——龙溪烈士陵园。这是一件告慰英灵们的大好事,蒲老汉由衷地高兴。

  迁驻新家的头一天,蒲老汉与孙子来到落沟湾凉亭坳烈士墓前,为坟头除草,清理杂物。几处坟土被雨水冲刷掉了,就用铁锹垒土,垒得严严实实。孙子之所以成为第三代守陵人,缘于读小学时读到“十三烈士故事”的乡土教材,因为这份教材,当地学生没有人不知道当年的剿匪故事。那一天,爷孙俩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为烈士们整理家了。那一天,他们在陵墓前站了很久很久。

  当年,13座坟冢前仅有一块长年风雨侵蚀的石碑,碑面斑驳杂乱的纹路,阳光下已经失去了光泽,手工雕刻的碑帖有些模糊。蒲老汉用一块湿毛巾用力擦洗碑面,努力使碑帖清晰明亮。碑是1964年清明立的,上面刻着“中国少年先锋队步头降学区全体师生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田喜贵等13位烈士永垂不朽”。据说,13位烈士光荣献身时,除了田喜贵外,其余12位烈士的遗体都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有的甚至被敌人野蛮抛弃。1963年乡政府授权学区工会,发动群众漫山遍野四处寻找烈士的遗骨,一起集中安葬。因为他们绝大部分为无名氏,所以碑上无法刻文……

  动迁那天,按苗家最高礼节,村里最有威望的蒲老汉主持乔迁仪式。天渐渐暗下来,山脚下农舍的炊烟与多情的雨雾相拥,袅袅升起。

  17时15分,“开始吧!”烈士陵园管理所负责人杨舒景看了看手机上定好的时间,蒲老汉摆上祭品,点燃长香。浸满燃油的苗家火把,在细雨中燃起。

  “先起谁的灵?”祭奠之后,蒲老汉轻声问。

  杨舒景沉默片刻,说:“先起班长田喜贵吧!他的兵还得他来带……”

  17时47分,坟土已净,班长田喜贵的棺椁全部显露。蒲老汉点上一支旱烟,猛地吸了几口,嘱咐村民,动作要轻,锄、镐的金属部分不能敲着棺椁。

  19时18分,落沟湾凉亭坳13位英烈迁坟工作接近尾声,在蒲老汉与村民细致收捡中,也只拾捡到117块残骸。蒲老汉说,9班的战士大都来自北方,南下剿匪牺牲在这里,既不知名,也不知亲人在哪里。“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我想,此刻的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了!

  一旁的后生唐水生说道:这些牺牲的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每年缅怀他们,上坟祭拜,就像我们的祖辈。感谢各级政府,现在将要到新家,告慰英灵,使先烈们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息。

  19时50分,4辆载着烈士遗骸的越野车缓缓离开落沟湾。车外漆黑,但明晃晃的车灯穿过密密的雨阵,让我们看得清前行的百米山路。临近茶山村老村部,十几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前路。

  落沟湾、云寨、红光寨的男女老少,站满一百来米的村部路。灯下、坎边、土堆旁、菜地里……每个人都点着长香。长香星星点点,送行的队伍肃立无声,有人手捧一束鲜花,有人噙着泪水……

  今年清明节,我有幸参加了祭奠革命先烈活动。营盘坡上的龙溪烈士陵园,如今装扮得庄严、整洁、肃静。千木翠柏,万花繁树,白色挺拔的烈士纪念塔屹立坡顶,直指蓝天。萧克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刻,在太阳下光辉夺目。沿坡修筑的四排烈士墓园,静卧山腰,面朝舞水河,望山眺水。

  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杨舒景向参加祭奠活动的人们介绍:“此次迁葬入园的13名烈士绝大部分没有姓名,也没有家人。迁葬入园之后,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不远处,“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声响起,那是附近学校的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阳光下,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格外耀眼。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晃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陈青青